一兩等於多少克?
兩(両) 轉 克(g)
換算結果
「兩」是什麼?
「兩」,也寫作「両」,是東亞尺斤法中傳統的質量單位,早在漢代之前就已出現,並傳播到日本、朝鮮半島、越南等地。實際質量在歷朝歷代有所不同,傳到各地後也各自發展出變化。
不同國家或地區所使用的「兩」
以下是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「兩」:
香港「兩」
香港使用的是”香港兩”,也稱為”司馬兩”。香港一兩等於37.7994克。貴金屬買賣使用「金衡兩(tael troy)」,即 37.429 克。
1 兩 = 37.7994 克
1 斤 = 16 兩 = 604.7898 克
中國大陸「兩」
在中國大陸是使用「市兩」,一兩等於50克。有注意的是,由1959年起,中國採用公制系統,”兩”被克(g)和千克(kg)所取代。
1 兩 = 50 克
1 斤 = 10 兩 = 500 克
台灣「兩」
在台灣,一兩等於37.5克。雖然台灣也已採用公制系統,但在某些傳統市場和行業中,”兩”仍然被使用。
1 兩 = 37.5克
1 斤 = 16 兩 = 600克
新加坡和馬來西亞「兩」
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,一兩為 11⁄3 安士,等於十六分之一斤,即 37.7994 克,與香港兩相同。這是由於這些地區曾經是英國殖民地,受到了香港度量衡系統的影響。
1 兩 = 37.7994 克
1 斤 = 16 兩 = 604.7898 克
日本「兩」
日本的”兩”(日語:りょう,羅馬拼音:ryō)在江戶時期被廣泛使用。一個日本兩約等於37.5克。雖然現代日本已經採用公制系統,但在一些傳統工藝和茶道中,”兩”這個詞仍然被使用。
韓國「兩」
韓國的”兩”(韓語:냥,羅馬拼音:nyang)在朝鮮時代被廣泛使用。一個韓國兩約等於37.5克。與日本類似,雖然韓國現在使用公制系統,但在某些傳統場合中,”兩”這個詞仍然可以聽到。
越南「兩」
越南的”兩”(越南語:lượng)在歷史上被廣泛使用。一個越南兩約等於37.5克。雖然越南現在使用公制系統,但在黃金交易和一些傳統行業中,”兩”仍然被使用。
「兩」的換算
不同制度下的「兩」之間的換算關係如下:
折合桿秤制: 1 司馬兩 = 1.197713 漕平兩(16 兩制)
折合市制: 1 司馬兩 = 0.74857 市兩(10 兩制)
金衡兩: 1 金衡兩 = 1.203354 金衡盎司 = 37.42849791 克
公斤與司馬兩: 1 公斤 = 26.45547175 司馬兩
公斤與金衡兩: 1 公斤 = 26.71760973 金衡兩
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「兩」?
「兩」的多重定義源於歷史的演變和地區性的差異。在古代,度量衡標準並未統一,各個地區甚至朝代都有各自的標準。這些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貿易的往來,互相影響和演變,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複雜局面。
斤與兩的歷史
「斤」和「兩」起源與秦朝的統一
「斤」和「兩」作為重量單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,尤其是秦朝時期。西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開始對混亂的度量衡體系進行改革,確立了以「斤」、「兩」為核心的重量單位。李斯作為丞相,負責訂定這項標準。在他的建議下,採用了十六進位制,規定一斤等於16兩,一兩等於24銖,這一體係被稱為“五權”。
度量衡的演變
在漢朝時期,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變,重量單位逐漸被廣泛使用。漢武帝時期發行的五銖錢成為流通貨幣,並在後來的唐朝繼續沿用。開元通寶的出現標誌著「錢」這個名稱開始轉變為重量單位,而不再只是貨幣名稱。
十六進位制與十進位制的變化
在宋代之前,斤與兩之間的換算依然採用十六進位制。然而,自宋朝以後,這套體系逐漸被十進位取代。在這種新體系中,一、兩等於十錢,而銖這一單位則被正式廢除,使得換算更簡單。
現代標準與地區差異
進入20世紀後,尤其是在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《中華民國度量衡法》後,一斤被重新定義為500克,以便與國際標準接軌。而在中國大陸,自1959年起,市斤定義為500克(10市兩),但傳統的中醫藥衡制仍保留了「一斤等於16兩」的計算方式。目前,不同地區對斤和兩的定義仍有差異,例如香港和台灣仍使用傳統的16兩制,而大陸則採用了新的標準。
有關國際「兩」重量單位的常見問題
1)什麼是「両」?
「両」又寫作「兩」,是香港傳統的重量單位,等於 1/16斤或 37.7994克或 1.33盎司。
2)「両」和「市両」有什麼區別?
「両」(香港兩)等於37.7994克,而「市両」(市兩)等於50克。「市両」主要用於一般商業交易。